青岛不夜城续写《山海经》新神话之二十三——手机森林共忘机

  《山海经》“落户”青岛明月山海间不夜城,其整体架构恢弘大气、意境悠远、神秘而又别有洞天,让我沉醉;人来人往,如潮起潮伏,让我感受到水滴的渺小、汪洋的恣肆;手机明灭间就是流动的手机森林,气象万千,我在这森林徜徉,我在这森林点赞城里城外的大千世界。在这里,手机是主宰、手机是移动的灵魂、手机是每一滴水珠的北斗定位。在这里,手机是唤醒我,这不是穿越的唯一神器。

  在家里,从来没有感觉到手机有多么的便利,也从来没有感觉到没有手机可用的各种窘迫。没有手机可用?朋友的质疑也很正常。在青岛明月山海间不夜城正式开街前我曾经专门提醒过。没带充电器,就一定要注意手机电量的合理使用,一定要为返程留足电量。不然会给你带来很多不便。可是我自己却连续两个晚上掉到这个“坑”里。原来,手机也是个“好色之徒”,和漂亮的雄孔雀一样一样的,乱抛“媚眼”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手机直接罢工。不过,这样也挺好,囊中“羞涩”,直接就开走。从不夜城出来,一直走到汇海路河套小区,汽车都在我身后龟速竞走。

  不过,把所有的过错都强加在手机身上,就有点不仁义。我分析,这主要的原因有三个:第一,青岛明月山海间不夜城整体构图以《山海经》为设计蓝本,时空的置换感,玄幻意象比较到位,具有超强的吸引力;第二,好奇、好色、好新是人类的通病,谁都别怪谁;第三,手机也有传染病,人家都忙着拍摄,发朋友圈,你的手机一动不动,好意思吗?估计挨亲友的骂是必然的。

  我把不夜城手机的这种阵容叫做手机森林。有的朋友提出几个问题很有意思:手机森林是原生林还是次生林?怎么来准确定位?可否列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现象?手机森林的生态是“寄生”在“潮流”上的。那么这种生态可持续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?这种萤火虫式的传播,看似是个体传播,实际上却是可怕的同一目标下的群体群发,规模是海级的,量也是可怕的海量的。其中凸显的社会效应是显而易见的。这中间,是否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“蝴蝶效应”?

 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凸显着这个时代的人性。锦上添花文旅人一直在努力,一直在突破,一直在创新!他们的努力也一再正告我:努力不一定成功,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!